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青岛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俞凌雄:什么才是企业的战略,很多老板还不知道?

2023/10/26 1:11:04发布29次查看
近20年来,管理者已经学会了在公司运营中采用一套新的规则:企业必须非常灵活,以快速应对竞争和市场变化;必须不断对标,以达到业内最佳实践;必须将业务大量外包,以提升生产效率;必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领先于竞争对手。
而与此同时,曾是战略核心的定位,现在却被企业抛弃,这是因为在动荡的市场和多变的技术面前,它显得跟不上形势了。最新的管理理念认为:任何市场定位都可以被竞争对手快速抄袭,因此,战略优势最多不过是暂时的。
但实际上,以上这些理念只说对了一半,它们将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向了一条互相摧毁的竞争之路。随着管制放松与全球化的加深,一些竞争壁垒在降低;同时,在进行恰当的资源投入后,一些公司变得更加精简。尽管竞争的确因此变得激烈了,但在很多行业,“超强竞争”(hypercompetition)其实是企业自己造成的,并非竞争模式改变带来的必然结果。
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运营效益(operationaleffectiveness)与战略混为一谈了。企业对生产率、质量与速度的追求,催生了数量繁多的管理工具与管理技巧:全面质量管理、对标管理(benchmarking)、时基竞争(time-basedcompetition)、外包、合作伙伴、流程再造、变革管理等。尽管它们提升运营效益的效果非常显著,但是很多企业因为无法把这种成果转化为持续的赢利能力而感到沮丧。不知不觉中,管理工具取代了战略。于是,当管理者努力全方位推动运营效益提升时,反而导致公司离自己切实可行的竞争定位更远了。
运营效益:必要但不充分
取得卓越绩效是任何企业的首要目标,运营效益和战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大关键因素,但二者发挥作用的方式差别很大。
一家企业只有建立持久的差异性,才能超越竞争对手。它必须为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或者以更低价格提供相同价值,或者二者兼备。因此,要想获得突出的赢利能力,公司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提供更高的价值,以提高产品的平均价格;提高效率,以降低平均成本。
企业在成本和价格上的差异,究其根本,来自在开发、生产、销售和交付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涉及的数百种运营活动,比如拜访客户、组装成品、培训员工等。企业的成本取决于完成这一系列活动的代价,而成本优势则来自能比竞争对手更高效地完成这些活动。同样的道理,差异化来自企业选择完成哪些运营活动,以及如何去完成。因此,所有这些活动构成了战略优势的基本元素。企业的综合优势与劣势,都来自其全部运营活动的总和,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些活动。
要获得运营效益,意味着要在同类活动上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运营效益包括但不限于效率,它是指能让企业更好地利用其投入的任何运营活动,比如减少残次品,或者更快地推出更好的产品。而战略定位则不同,它是指采取跟竞争对手不同的运营活动,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与竞争对手类似的运营活动。
企业在运营效益上广泛存在差异。一些企业之所以能从投入中获得更多回报,就是因为它们不再做无用功,而是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更好地激励了员工,或是对某项或某些运营活动的管理有了更深刻的洞察。运营效益的差异是企业赢利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它直接影响相对成本状况和差异化程度。
运营效益上的差异,正是日本企业得以在20世纪80年代挑战西方公司的核心所在。日本企业在运营效益上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因此它们能够为顾客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近来关于竞争的许多思考往往以此为基础。
让我们来设想一条生产率边界:它由该行业在任一时间现存的所有最佳实践构成。在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技能、管理手段和现有投入的前提下,这就是一家企业在固定成本下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时所创造的最大价值。生产率边界既适用于单项的运营活动,也适用于相互联系的一系列运营活动,比如订单处理和生产过程,因此可以说,它适用于整个公司的全部活动。每当企业的运营效益提高时,它就向生产率边界靠近了一步。实现这一点可能需要资金投入、不同的人员,或者仅仅是运用新的管理方式。
生产率边界会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管理流程的改进,以及新投资的注入而不断向外扩展。笔记本电脑、移动通信、互联网,以及像莲花便笺(lotusnotes)之类的软件,不仅重新定义了销售团队运营的生产率边界,而且创造了更多将销售活动与其他运营活动(比如订单流程和售后支持)联系在一起的机会。类似的还有包含一系列经营活动的精益生产,让企业得以持续提升其生产效率和资产利用率。
至少在过去10年中,管理者一直在全力以赴地提升运营效益。为了消除低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实现最佳实践,企业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时基竞争、对标等项目,彻底改变了完成运营活动的方式。为了紧跟生产率边界扩展的步伐,管理者积极引入持续改善、充分授权、变革管理以及学习型组织等理念。而外包与虚拟组织的流行则表明,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要在所有运营活动中都做到专业水平是极其困难的。
企业在拓展生产率边界的同时,通常也在多个领域提升了业绩表现。比如,制造商采用日本企业20世纪80年代在快速换装方面的做法,就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差异化。那些曾经被认为不可兼得的事情,比如减少残次品的同时降低成本,现在证明只是因为当时运营效益低下。管理者如今已经学会了要避免踏入这些误区。
为了获取丰厚的利润,有必要持续改善运营效益;然而,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很少有企业能基于运营效益而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在竞争对手面前一直保持领先,已经变得日益艰难,一个明显的原因是最佳实践的快速传播。竞争对手可以快速复制你的管理技巧、新技术、投入改进,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最佳实践。通用性越强,能广泛应用的方案传播得也越快。而来自咨询顾问的支持,也加速了运营效益工具的广泛使用。
运营效益上的竞争,在推动生产率边界不断向外扩展的同时,也有力地提高了每家企业的竞争门槛。不过,这种竞争虽然确实提高了行业整体的运营效益,却没有让任何企业的业务状况获得相对改进。
另外,运营效益会导致竞争趋同(competitiveconvergence),这一点更为隐蔽且具有迷惑性。企业越多地使用对标管理,它们彼此就越相似。竞争各方将越多的运营活动外包给效率更高的第三方(通常是相同的第三方),这些活动的通用性也会越强。若竞争对手在质量、周转时间或者供应商合作关系方面互相模仿,它们的战略就趋于一致,它们的竞争也就逐渐挤上了同一条跑道,最终便没有赢家。所以,仅仅基于运营效益的竞争是一种互相毁灭并最终导向两败俱伤的战争,而遏制其发生的方式只能是限制竞争。
最近一波通过兼并实现产业集中的做法,从运营效益竞争的角度来看非常合理。由于缺乏战略眼光,又受业绩压力所迫,一家家企业除了买下自己的竞争对手之外,再无更好的对策。那些最终幸存下来的公司不过是比其他公司更具耐力,而非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
十多年来从运营效益的提升中获益颇丰之后,许多企业现在都陷入了收入递减的困境。持续改善的概念已经在管理者的大脑里根深蒂固,但是,正是持续改善的诸多工具将企业不知不觉拖入了模仿和同质化的局面。管理者任由运营效益取代战略,其结果就是零和竞争,产品价格无法提高或不断下跌,由此带来的成本压力造成企业无力为长远发展投资。
战略在于独特性
进行战略竞争,就是要做到差异化。它意味着企业要深思熟虑地选择一套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做法,创造独特的价值组合。
比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它只在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二级机场之间提供短程、低价、点对点的服务。它避开大型机场,也不飞长途,顾客包括商务旅客、家庭旅客和学生。西南航空的多航班和低票价特点,成功吸引了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旅客(如果价格高了,他们就会选择长途巴士或者自驾出行),以及那些便利为先的旅客(如果不够方便,他们宁可选择提供全程服务的其他航线)。
很多高管是基于顾客的要求对战略定位进行描述,如“西南航空服务于那些价格敏感、便利为先的旅客”。但战略的实质包含在企业的一系列运营活动中:要么选择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些活动,要么与竞争对手采取完全不同的运营活动。否则,战略就成了一句经不起竞争考验的广告语了。
战略定位有三个明确的来源,它们之间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经常存在交集。
首先,定位可以基于提供行业内某些产品或服务的一个分支品类,我称之为“基于品类的定位”(variety-basedpositioning),即基于产品或服务多样性的选择,而不是基于客户细分的战略定位。只有当一家企业能通过一系列独特的运营活动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时,基于品类的定位才能创造经济价值。
第二类定位基于某个特殊客户群体,要满足他们的绝大多数甚至全部需求,我们称之为“基于需求的定位”(needs-basedpositioning),它更接近传统的目标细分客户的概念。如果客户群存在多个不同的需求,而一家公司提供的一整套量身定制的运营活动能最好地满足这些需求,这家公司就可以采用这种定位方式。
基于需求的定位还有另一种形式,它产生于同一个顾客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需求,或者产生于不同类型的交易方式。比如,同一个人,在商务旅行和家庭休闲旅行时的需求可能是不一样的。还有,饮料罐的买家(饮品公司),对第一供应商和第二供应商的需求可能也不一样。
大多数高管都会凭直觉来考虑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在基于需求定位时,一个关键元素根本无关直觉,而且经常被忽略,那就是——当企业只拥有一套最佳的运营活动体系时,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需求的差异化才能直接带来有价值的差异化定位。若非如此,而是认为每家企业都能满足这些用户的需求,独特或有价值的定位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类定位是根据接触客户的途径,对客户进行细分。尽管这些客户的需求和其他客户相似,但是在为这些客户提供服务时,运营活动的最佳安排却不一样,我称之为“基于接触途径的定位”(access-basedpositioning)。接触途径取决于用户的地域性或者业务规模,也可能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任何需要一套独特做法才能最好地接触客户的因素。
无论定位是基于产品种类、客户需求、接触途径,还是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公司都要设计一整套特定的运营活动与之配套。因为定位总是会随着供应方的变化,也就是运营活动中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定位不一定总是基于需求方(即顾客)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基于产品种类与接触途径的定位,可以完全不依赖任何客户差异性。不过在现实中,不同的产品种类和接触途径经常带来需求的差异性。
在对定位进行明确定义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以一系列与其他公司不同的运营活动,创造出独特而极具价值的定位。如果市场中只有一种理想的定位,那战略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企业要做的事,就是力争抢先找到这一理想定位,并据此取胜。但战略定位的本质,是要选择那些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
可持续的战略定位需要取舍
选择一个独特定位,未必能确保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但一个有价值的定位必然会吸引其他竞争者效仿,而效仿的方法有两种。
方法之一是,通过重新自我定位以挑战业绩卓越的公司。方法之二更为常见,就是“折中”做法——这种方法寻求在受益于新定位的同时,又能保持自己原先的定位,就是将新的产品特性、服务或者新技术嫁接到现有的运营活动上。
但是,如果公司不在一种战略定位和其他定位之间做取舍的话,战略定位通常很难持续。当公司的运营活动发生冲突时,取舍在所难免。简言之,取舍意味着如果在某方面多做一些,就必须在另一方面少做一些。
进行取舍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形象和名誉上的冲突。当一家企业因提供某种价值而广为人知时,如果它还要提供另一种价值,或者尝试同时提供两种相互冲突的价值,就会失信于客户或者让客户感到困惑,甚至会破坏自己的名誉。比如宝洁公司的象牙香皂,其定位是基础性的、廉价的日用香皂,它就很难重塑自己的形象,与露得清高附加值的药物香皂匹敌。在主流产业,打造一个新的产品形象通常要花费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而这能构成让仿制者难以跨域的竞争门槛。
其次,取舍来自企业本身的运营活动,这一点更为重要。不同的定位(以及精心设计的种种活动)要求不同的产品配置、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员工行为、不同的技能和不同的管理体系。很多取舍都反映出定位导致的设备、人员与系统之间的不可变通性。比如宜家,它越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尽量让顾客自己完成家具的运送与组装,就越是无法满足那些要求高品质服务的用户。
然而,...
青岛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