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胶北街道办事处东蔡村村民 姜振武
整理:秦青华 隋丽君
大家好,村里选了我姜振武来发言讲讲致富故事,其实我很惭愧。因为现在我们村自从新农村建设以来,发展得很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辆货车,一辆轿车,我只是村里很普通的一个。
既然来让我讲致富故事,那就先从我刚结婚的时候讲起吧。在座的父老乡亲们都知道,我刚结婚的时候,家里特别穷,住的是土坯房,院墙也不高,家里啥都没有,就一辆自行车,还有好几千块钱的债务,每到年底就发愁。孩子上学学费的15块钱都要出去问街坊四邻借,亲戚来家里做客,连身板正的衣服都没有,也没有鞋子穿,只有一双雨鞋,到哪儿都穿着,生活过得相当差。为了改善穷日子,我什么累活苦活都做过,当过建筑工人,也骑着自行车收过破铜烂铁。
1996年村里成立了集市,我觉得这是个好事,我可以在集上帮着修自行车,但也挣不到几个钱。
我老婆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琢磨着出去收废纸壳什么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去捡破烂了。那天她出去捡破烂,在原来那个马店有一家工厂,工厂里的人见我老婆在门口捡破烂,就说你来我厂里打扫一下仓库,里面的废品就归你了,我老婆就答应了。第一天没收拾完,第二天我俩一块去收拾的,顺便把里面的油纸、纸壳、废棉布拉回家,然后卖到废品回收站,油纸、纸壳卖的价格还挺高,但是废棉布的回收价格很低,才一两毛钱一斤,我心里就想,肯定还有开的价格比回收站高的地方,于是就没有把废棉布卖给他。
回家之后我就开始四处打听哪里有收废棉布的,先是坐着车到了潍坊,又到了昌邑。最后找到一家企业专门收这些废棉布做再生棉纺粗纱,价格比之前回收站高出十几倍,我心里特别高兴,想着终于找到挣钱的好门路了。回去之后,我把收购站的棉布都收了回来,在附近找像昌邑这样制作工业用棉的企业。
尝到了第一次的甜头,我就开始出去找收货的货源。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像现在企业这么多,我坐车去青岛、烟台寻找货源,有时候穿得破破烂烂,人家门卫还不让进。当时我手里也没那么多钱,有时终于能进入厂子,看到货源后,钱有可能还不凑手。
这要说还多亏了村支部书记张宗涛,他当时还不是书记,但是家庭条件比我好,我去借钱他都借给。经常三千、五千的借,在1996年的时候这已经不是小数目了,我的心里到现在对他们也特别感激。这样总是借钱也没办法,后来我就和村里的人合伙,他负责出钱,我负责货源和销路,慢慢的,钱挣得多了,家里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
后来为了拉货方便,我就又东借西凑花了7000多元买了个把式三轮车,如果出门遇到个雨雪天就跟个落汤鸡似的,再加上穿着比较厚重的棉衣棉裤,还戴着头盔,衣服上满是尘土,出门经常让人看不起。记得有一次去平度拉货,看到一个老人用地排车拉着不少废棉布,我要买他的,他非得让我给他拿钱看看,就怕我拉了货没钱给。我笑了笑,对他说,在你们家门上过了秤,我没钱你还能让我装车?付完钱要走的时候,老人觉得我很实在,就告诉我平度有条街做棉被的多,我可以去看看,就这样我收货的圈子越来越大。
当时村里的路不好啊,那小窄窄路,大车根本进不来,进来了下雨阴天也出不去。幸亏党的政策好,把咱村里的路都修好了,所以为了扩大经营,2000年的时候我就换了一辆6轮的货车。
2003年的时候,张宗涛回村任村书记。我就向他提议,如果能有更大的场地,就能进更大的车、拉更多的货,就能更好的发展。张宗涛认真听了我们的建议,向上级部门申请,于是就有了我们村最前面的两趟街,这两趟街上的住户都有600多平方米的场地,后来我们村逐渐形成了规模,路宽了,场地大了,我们把浙江温州的客户都引来了,我们的货源、销售信息更迅捷、交易更便利,足不出户就可以交易。
这些年市里搞新农村建设,村里大街小巷要“五化”,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我就主动捐款集资,村里的父老乡亲在我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村庄就是自己的家。我觉得我能有今天不仅靠的是自己,也靠了大家的帮助,更靠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有钱了,生活好了,除了要知足、感恩外,还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用实际行动回报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