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一、lpr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增加银行利率风险
lpr的推进,改变了当前货币市场和存贷款市场利率间传导机制,推动了我国“利率双轨制”并轨的进程,预期到2020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深,存贷款市场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增大。
利率的市场化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利率风险。我们对16家上市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了压力情景测试,发现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利率下降幅度不一致时会遭受到损失,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控制还不够完善。而且存量非按揭贷款120万亿,从2020年3月到8月转换为lpr定价,对行业和上市银行净利润带来较大负面冲击。
二、利率风险的种类和一般利率风险管理方式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大体上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差风险、选择权风险四类。
目前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方式一般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var模型分析、压力测试等。这些现有手段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且对商业银行来说都属于资产负债表管理手段。
我们基于2017-2018上市银行数据做了实证研究,发现在利率上行周期中,大部分上市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较好管控利率风险。另外,从2018年建设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例发现,建设银行所做的敏感性分析仅考虑了重新定价风险,未将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差风险、选择权风险考虑在内。
三、利率风险管理的创新工具
随着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许多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涌现出来,这些创新工具往往能够不影响资产负债表内的成分和构成,又可以短时间内完成利率风险头寸的调整,备受商业银行关注。
利率风险管理的创新工具包括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这些工具在西方银行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而我国商业银行逐渐接触并开始使用。
(1)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根据预先确定的名义本金金额,将该本金与双方商定的定期利率相乘,所产生的利息进行交换。常用的策略包括“利率互换+浮息债”以及“基差交易”等。
(2)远期利率协议(fra)的作用是锁定未来某一个时间段的利率。使用fra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控能力,增厚商业银行利润。
(3)利率期货合约是交易双方订立的、约定在未来某日期以成交时所确定的价格接收一定数量的某种利率相关商品的标准化契约,是一种场内标准化合约。
四、目前国内银行利用衍生品管理利率风险的情况和建议
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起步较晚。从2006年起我国银行间市场相继推出利率互换、债券远期及远期利率协议等几种利率衍生产品以来,推出后各类利率衍生品交易量持续快速增长,但各产品交易规模之间则差别较大。
其中,利率互换交易量近年来占利率衍生品市场总规模的90%以上,呈现绝对优势,债券远期及远期利率协议的交易量在迅速攀升后近几年来则出现严重下滑。出现上述原因主要是因为银行及其他机构参与衍生品交易的准入难度越来越大,政府在尚未完全利率市场化的时候担心造成金融风险所以监管越来越严格,债券远期等参与主体迅速减少,交易量和交易活跃度趋向低迷。
当前我国人民币利率互换的浮动指标较多,包含:7天回购定盘利率fr007,shibor-3m等,当前我国利率互换的浮动指标大部分都是以fr007为主的,shibor-3m也占据比较多的份额,其他指标的影响力相对较弱。我国主要的远期利率协议的品种为:1mx4m;2mx5m;3mx6m;4mx7m;5mx8m;6mx9m等,参考利率为shibor-3m。2月24日,在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将推出利率期权,我们试目以待。
针对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以及商业银行使用利率衍生品进行利率管理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商业银行重视利率风险,提高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测算能力;(2)扩大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资格范围;(3)大力发展发展完善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一是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法律法规建设;二是加大场内外利率衍生品规模,推进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与国际接轨;三是完善利率衍生品定价,加大我国利率衍生品方面的人才培养;(4)商业银行合理应用利率衍生品,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五、投资建议
(1)核心逻辑。存量风险下降驱动银行股的估值修复;而且,存量风险降幅大于风险增量,上市银行3季度显性不良率环比下降;同时,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以及lpr持续下调,将降低长端利率,提升资产品质,强化估值修复。
(2)短期催化剂:1季度大概率成为全年业绩的高点;全面降准政策落地。
(3)估值低。目前银行股2020年pb为0.75,估值在历史低位。
中长期重点推荐: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常熟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长沙银行、无锡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