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现实 热门档期片多厅少,扎堆上映必有冤死鬼策驰影院
全国现有超过3831个影院,(全国18398个电影厅,3831家影院,平均每个影院只有48个厅)。有些在大集团旗下,属连锁经营,比如万达、博纳影业的影城。也有些是单干,由出资老板私营,加盟一条院线,经由院线拿片源。中国从2002年后实行院线制,原先由上级部门统一给各省级电影单位派发拷贝的模式结束,全国大大小小的三十多条主流商业院线由广电批准,相继成立,其作用类似于中介,把制片、发行方和影院连接起来,避免了产品端和放映终端对接上的混乱。
排片只有一个原则,谁都不能跟钱过不去 给电影排片,是由谁决定的呢?现在有两种模式,其一是由院线统一下发指导意见,旗下影院根据各自的区域和观众喜好,在建议的排片量范围内适当调整,万达院线、大地院线就是这种模式。
另外占大多数的,由影院经理直接负责排片。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因素在左右一部电影得到的场次多寡呢? 以春节档为例,前后有《熊出没》、《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澳门风云》、《前任攻略》、《冰雪奇缘》等多部热门电影上映,在影院经理们看来,《大闹天宫》是3d大片,演员阵容强,宣传到位,多给排片,没得说。《爸爸去哪儿》适合全家看,市场不会差,但没想到会那么好。 不过,也有一位西安某影院的经理说,自己多少有些电影情结,觉得《爸爸去哪儿》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也不建议观众看,首映当天其影院九个厅,只给了《爸爸》一个厅。但是,第二天的票房数据出来后,他不得不给《爸爸》加场,因为谁都不能跟钱过不去。
什么会影响影院经理的选择卡司阵容,还有宣传。
以热卖的《大闹天宫》、《北京爱情故事》为例,这两部电影都有明星阵容,宣传也很卖力。《爸爸去哪儿》虽然没有大明星,但是有电视热播基础,后续宣传也做得好,也能占到更多的排片。但是像《扫毒》、《激战》这样的电影,虽然也有明星,口碑很好,但是没有宣传爆点,票房不会那么高,来看的人,基本都是冲着电影本身来的。
口碑基本不起作用
观众禁不起忽悠和炒作 至于电影的口碑,影院经理们很少考虑。因为他们中很多人觉得,在上写评论或者给电影评分的这部分人,跟普通观众根本就不是一个群体,而且占的数量并不多。一位影院经理认为,在上骂的,大多数是愤青,可能都是在电脑跟前看电影。我也是一个影迷,但是在电脑上看电影和在影院看完全不同,在影院看,说实话,没有说特别烂的电影。我觉得现在大部分观众对中国电影还是比较宽容的。很多人看完,都说还行吧!,赞的和骂的都是少数。《英雄》当年出来的时候,70%的人都骂,现在就没有这种情况。 观众基本都是根据广告、宣传来进行选择。现在观影人群不光是年轻人了,4060岁的都有(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他们对电影不一定很了解,看电视的时候看到广告,也就来了。电影作为一种消费品,其生命周期又极短,一周内热度就会过去。也就是说,等大范围的观众听说这部片很烂的时候,票房已经卖的差不多了。
潜规则都心照不宣,背靠大树能好过很多
潜规则确实存在,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位叮嘱记者不能透露其身份的影院经理说,他们一般是给院线打招呼,院线给影院打招呼。会有人来监察,影院是很被动的。这样的事情每个月都会有。一般的情况下,他们的建议我们都会考虑。不过,这也是考验影院经理的一个地方,每个人在操作过程中都有自己应对的方法。比如,你对排片比例有要求,但是对时间没要求,我把你的片排在比较冷的时间段。
若是本集团出品的电影,院线会给一个最低片排片量的指导意见,比如上影出品的《神奇》,4512万票房多是由其旗下影院贡献。再比如博纳出品的《澳门风云》,在全国的排片占比约10%,其中博纳旗下的影院就给了30%左右的排场。博纳某影院的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支持自家的电影,这很正常,上面是有一个建议,但是不能左右我们的排片,因为你年终是要给我考核的,你不能左右我的排片,还要给我考核。
3d已经做到了让很多观众愤恨的地步
经理告白:我们也都恨伪3d 3d电影,过去,是制片方拿来宣传的一个噱头。现在,则是争取排片,获得高票房的一个筹码。对于影院而言,3d电影一般比2d电影贵出10元以上的票价,从商业角度考虑,影院经理们均表示,愿意排3d电影,而3d和2d同时存在时,大多数成人观众也会选择3d(儿童选择看2d的多)。所以,观众出来骂娘,那是另一回事了。 但是,影院经理们跟观众一样,所有受访者均表示,也很痛恨为了3d而3d的电影,因为这已经脱离了电影本身,纯粹是一种让人受罪赚人钱财的勾当,很多都是鸡肋。有些片商,宣称自己的电影3d和2d都有,但实际上发的2d拷贝极少,观众没得选择,直接被绑架了。